现代言情 女频言情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全文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全文 连载
继续阅读
作品简介 目录 章节试读

本书作者

高平

    男女主角分别是白居易梁山伯的女频言情小说《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全文》,由网络作家“高平”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永修地处九江市西南地区,古艾地,至今有两千年历史。西与武宁接壤,北与德安、共青及庐山市毗邻,东与都昌隔鄱湖相望,南靠靖安、安义、新建等县(区)。东部临湖,水网纵横,渔业兴旺;中部大片地域,丘陵绵绵起伏,往东尽是平原,农业发达;西部高山叠嶂,林木繁茂,蜚声海内外的千年古刹真如寺建于云居山中。修河从湘、鄂、赣边境向东南穿流,经本县吴城注入鄱湖,古有“装不完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说。悠久的文化,独特的环境,世代的文明,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吴城有排工号子及起肩和拉木头号子;全县流传高腔、平腔山歌,尤其西南部的马口、滩溪、云山的《拖山歌》最有特色,2013年选为第十五届全国青歌赛规定曲目。小调遍布本县,分生活小调、坐唱小调两类,南、北与戏曲互...

章节试读


永修地处九江市西南地区,古艾地,至今有两千年历史。西与武宁接壤,北与德安、共青及庐山市毗邻,东与都昌隔鄱湖相望,南靠靖安、安义、新建等县(区)。东部临湖,水网纵横,渔业兴旺;中部大片地域,丘陵绵绵起伏,往东尽是平原,农业发达;西部高山叠嶂,林木繁茂,蜚声海内外的千年古刹真如寺建于云居山中。修河从湘、鄂、赣边境向东南穿流,经本县吴城注入鄱湖,古有“装不完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说。
悠久的文化,独特的环境,世代的文明,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吴城有排工号子及起肩和拉木头号子;全县流传高腔、平腔山歌,尤其西南部的马口、滩溪、云山的《拖山歌》最有特色,2013年选为第十五届全国青歌赛规定曲目。小调遍布本县,分生活小调、坐唱小调两类,南、北与戏曲互有来往,《闺女选郎》等生活小调最显泥土芳香。
永修民间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故灯彩活动十分盛行,分锣鼓灯、歌舞灯两类。灯歌中的《红花满山开》1957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苏联广播,国庆十周年入选进京献演,1960年又由王震邀请进中南海演出。风俗歌中的《哭嫁》《照轿》,似哭似唱,音调系一句伸缩尾而成,乡土气味浓。儿歌有摇儿歌、牛歌等,牛歌系乡间放牛伢儿的歌曲,除学用山歌腔外,口语化的“三声腔”最能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生活音调又有叫卖音乐及吟诗调等。主要流传在永修县及比邻的武宁县、安义县、靖安县等周边地区。
民歌是劳动的颂歌。当年,吴城排工高喊震天动地的号子,拼力而作,每年输送木材百万立方。一代代农民在艰苦的农事劳动中,白天把民歌当茶饭,夜晚把民歌当被窝,战天斗地,换来粮棉丰收。而新民歌《红花满山开》系永修传统民歌《卖花调》与《上山调》嫁接填新词而成,说明创新是民歌发展的生命。
是人文地貌的名片,歌唱吴城,记住往日的辉煌,又联想候鸟乐园;歌唱云居山,激发人们上千年古刹真如寺一游。
2016年,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九江港历史上曾是赣北的物资集散中心,位于九江市浔阳区。繁华的港口货运,形成了集体劳动场面,在劳作过程中,码头工人们自然发出“哼哟嗨哟”的吆喝,这种吆喝声,显得那么有力,那么有节奏感。这种吆喝声,既是工人内心的情感发泄,也是劳作中动作统一的号令,这便是码头号子的雏形,代代传承,从而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
有起肩号子、抬跳号子、抛油桶号子、推火车箱号子、抬杠号子等。起肩号子也称扛包号子,四二节拍,每句两小节。一唱众和,领呼以小节传接。全曲无实词,仅领者在转接处常呼出“起”或“哈起”声,作起肩提示。号首,有一短小呼唤句,起发号施令作用。音调色彩为“羽”,级进中间夹四五度跳进,其特征音调“1 6 2”贯穿全曲。四句或五句一段,每句两小节,依物量轻重、多少酌情反复。反复时,领唱者常翻高壑低,着力渲染,调动情绪。最后终止在“徵”音上,多上一下,饶有特色。起肩号子分快号、慢号两种速度变化,物量少、时限宽用慢号,物量多、时限紧用快号,常以促号加快劳动速度。起肩号子一号多用,抬跳号子、抛油桶号子、推火车厢号子等与其大同小异。
抬杠号子系抬重物转场时用,依体积、重量,有二人抬、四人抬、八人抬等。领呼对应,以小节传接,情绪铿锵,接力向前。慢号为四三节拍,多用在上坡时,有极度沉重感。入平地时用快号,四二节拍,稍显平和。作业时,根据场景可单用和连用,号子震天,步伐一致,配合默契。音调色彩为“羽化”的徵调式,依节上下递进,如漩涡状,坚韧、有力。主音常由上方邻音滑入,似深沉的呼吸所至。结束时伸展节奏,终止在主音上方五级音上,听来有如释重负之感。
是历代码头工人喊出的“心声”,已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及《九江市分卷》,系九江民歌中较有特色及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歌种之一。多少年来,它的风骨给音乐人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深受九江人民的喜爱。见证了九江港的发展史,是九江文化繁荣的史料,从而为九江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定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今天,九江港已走向世界,机械化代替了体力劳动,马达声代替了号子吆喝。从20世纪70年代起,浔阳江畔的码头号子逐渐由强转弱,无后人承接旧业。然而,号子声声依然在九江人们的心中荡漾。为抢救面临绝唱的优秀地方文化遗产,浔阳区组建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聘请专家讲课,筹措专项经费,展开普查挖掘,先后多次组织老工人座谈,深入民间采访、录音、录像,在此基础上建立系列档案,使其成为一部历史的教材,以教授后人,为专业人员提供实物资料,以便“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湖口地处楚头吴尾,长江鄱阳湖于此交汇,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春秋战国至1949年解放军横渡长江,湖口有记载的大战不下五十余次。残酷的战争是文化的摧毁者,方便的交通又是文化繁荣的推动者。最初,湖口先人就是从战争的“擂鼓冲锋,鸣锣收兵”中得到启发,青铜冶炼业的发达,封建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中的乐礼制度,加速了乐器的出现和打击乐的普及。
在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在遇到灾难、表达愿望时习惯于求神求天,驱鬼逐邪,宗教巫风日盛,打击乐便是其中的礼仪或交流工具。在宋元时期,湖口民间戏曲已广泛地使用打击乐。经过约3000年孕育,至明代,湖口先人吸收其精华,将《丝纽》等曲牌合编为十段曲谱,形成了。
据清康熙壬辰版《湖口县志》关于乐器的记载:麾一、琴二、笙四、箫四、笛四、埙二、箎二、柷一、搏拊鼓二、大应鼓一、小铜钟二……兵毁。关于社学的记载:又次于听乐堂,或教以鼓节,或教以诗歌,或击鲁鼓、薛鼓之全……关于民俗的记载:除夕祭祖、张乐……立春道士牛勾芒于前,具鼓乐随后;元宵箫鼓花炮,往来达曙,至是日毕……其中虽然没具体点明十锦打击乐的产生时期,但有“湖口风俗综诸说而观之,可以征污隆焉……邑自隆、万以来,比户讴歌”之句,其意是这些风俗与时局兴盛衰败相关,按隆庆时期算起,距今也有近600年历史。另据张青乡石后湾祖谱记载:众老鸣琴歌舞申修家乘……群登礼乐之堂。可见明清乐器之齐全,音乐教育之规范,官方及民间使用之普遍。石后湾迁入张青乡在元末,其祖谱记载的是明朝修谱的盛况。从石后湾发现的湖口十锦打击乐谱来看,是宋明时期的工尺谱。
脱胎于宫廷礼乐,吸收了民间音乐及宗教、戏曲音乐的精华,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民间音乐合奏曲。其表演形式分两种,一种是行乐,一种是坐乐,默契程度要求极高。坐乐主要是在庆祝丰收、祭祀礼仪、戏曲开演前等活动中演奏,一般鼓乐手围成半圆或列成一排进行合奏,鼓手位于中间位置。当面锣鼓对面敲,越敲越得劲,场面气氛十分热烈。行乐是在行进中进行合奏表演,一般在家族送谱、接新娘、游菩萨、游龙等一些行走项目中表演。在演奏过程中,鼓手在前,马锣选手在最后。服饰也有讲究,一般鼓手扎红色头巾,着黄色传统对襟服装,其他乐手扎黄头巾,着红色传统对襟服装。这也说明鼓手地位的重要性,因为整场演奏的旋律节奏起承主要由鼓手引领。行乐中,乐手还可穿插多种步伐和动作。尤其是马锣选手,一般化装成小丑脸谱,不时将马锣抛向高空,让声音响彻云天,然后又接住接着击打,其动作风趣活泼,于震撼喧闹中平添几分滑稽和情趣。
打十锦是打击乐与管弦乐的合奏形式。其曲谱由《丝纽》《雁边翅》《长槌》《走槌》《挑帘》《黄板头》《条子》《红绣鞋》《工尺上》《四丁尽》等曲牌合编为十段器乐曲牌。其声悠扬悦耳,扣人心弦。时而急切切,振奋人心;时而平悠悠,犹如行云流水;时而蹦脆脆,令人欢快活跃。其乐器分别有鼓、板鼓、大锣、钹、小锣、马锣、云锣、二胡、笛子、唢呐、碰铃等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湖口县每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乐队和乐器。人们习惯把乐器称为“响器”,有的自然村甚至拥有几套“响器”,当然也有的村子不是很齐备。表演人数视乐器的多少而定,一般不少于10人。
自明朝以来,使用十分普遍,演出一般以家族自然村为单位。近年来受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影响,有的村子组成不了乐队,也有的乐队是由多村爱好者自愿组成。四时八节,农闲时节,铿锵的节奏、悠扬的旋律依然会荡漾在长江和鄱阳湖的上空。
2016年,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音乐,也称“庐山石工号歌”,是庐山石工在修造庐山别墅的劳动过程中搬运大体量石材时哼唱的一种劳动号子,在庐山系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庐山人民生产、民俗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是赣北文化中的一个瑰宝,流传在庐山牯岭镇及山体周边的乡村中。
诗人徐志摩在庐山听到石工号歌时,被号子曲调中那抑扬顿挫,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凄婉如诉的旋律深深打动,创作并发表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庐山石工号歌》。民间艺人张雷先生历时二十余年,多年来在庐山收集了大量与石工号子有关的故事,将它们整理成册。
抢救、发掘、传承和保护,对激发人们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活跃舞台艺术表演,丰富地域文化生活,充实民族文化宝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号歌由多种风格的号子组成,有大中小号之分,以领唱与和唱形式对答,一人领,众人唱和。虽然只有“和、哇、哩、嘿、呀”几个简单字符,但旋律起伏跌宕,节奏变化大,能起到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等作用,是集体劳动时必不可少的声音。
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瑞昌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兴行弦歌,之声不绝”的风俗。而瑞昌民歌中的牛歌,历经元末直到现代,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多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牛”是农业生产的图腾,有牛就有歌。始于放牛娃放牛时互相逗趣、互相夸奖、夸张炫耀、即兴说唱的歌。牛歌回荡在广阔的田野和山谷之间,表现了放牛娃的丰富生活情趣,题材广泛,旋律舒展嘹亮,感情豪放洒脱、活泼多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过数代艺人的挖掘、整理、传承,已形成具有浓郁瑞昌地方风格和音乐特征的曲种。的衬字较多,曲调既有句幅宽松的甩腔形式,也有句式严谨、反复演唱并伴有一定的数板穿插的自由、即兴说唱形式。几百年来,一直流传于南义、横港、洪岭、范镇、肇陈、乐园、洪一、高丰、南阳、夏畈、黄金等山乡乡镇和码头、武蛟、白杨、赛湖等滨湖平原地区以及周边九江,湖北武穴、阳新等地。各地演唱风格独具特色。在山乡,受地理条件限制,放牛娃不能集群,单个行动多,因此,牛歌以独唱或对唱形式较多,如南阳《放牛歌》、高丰《放牛娃》、南义《打辙歌》等,声调高亢流畅;在滨湖平原地区可以集群放牛,甚至一个村、一个村的集群,这时的牛歌则以对唱或一唱众和的形式较多,如码头《铜钱歌》《角子树儿垴前白》,流庄《喂啰嗬》,码头、武蛟《我放一条牛叉牯》等牛歌,中间穿插数板,更为灵活多变,见事唱事、见物唱物、无所不唱,充分表现了劳动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幅完美的田园牧歌图。
的曲目唱词有一些特定套路,往往以一问一答的格式出现。如《铜钱歌》里甲问:“老子单打铜钱歌,你知五十铜钱几多字?”乙答:“老子单破铜钱歌,我知五十铜钱三百字。”《角子树儿垴前白》中甲问:“么事穿青又穿白,么事穿的灰色袄,么事穿的红绿色,么事头上一点血?”乙答:“乌鸦穿青又穿白,斑鸠穿的灰色袄,野鸡穿的红绿色,凤凰头上一点血。”也有根据时序变化而演唱的牛歌,如《放牛娃》中“吃了午饭把碗丢日头到了紫云边”等;歌词大多以夸张的手法出现,如《打辙歌》中“风吹石磙过江河……如今公鸡能下蛋,我曾亲眼看见过,要比鸭蛋大得多”。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乐观向上,切题明了,深有韵味。
曾经辉煌一时,影响很大。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具赣北特色的代表作《大桥姑娘的嫁妆》(由《猜数字》改编创作)参加九江地区及江西省农村会演获奖,1959年奉调上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演出后,先后由江西省农垦文工团和江西省歌舞团演遍全国各地,并受邀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了中央首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赏。1964年又由江西省歌舞团带到第五届“上海之春”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内容丰富、情绪活跃,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有的旋律优美流畅,有的高亢舒展,有的情感奔放,有的似山谷回声,有的质朴浑厚,有的粗犷有力,有的优美明快,有的节奏紧凑、一气呵成,有的清秀淡雅、委婉动听,既富有山歌回荡之音,又富有水泽田园牧歌风味。
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以色彩鲜明和独具风格的面貌立于民族音乐之林,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